四柱液压机立柱加工工艺改进
四柱液压机主要由液压缸、上横梁、下横梁、滑块、立柱、液压系统等组成,立柱的作用不但要支撑上梁与油缸,承受工作拉力,还要对活动横梁起导向作用,因此立柱的制造在液压机制造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该零件要求既要有较高的尺寸精度,表面还要有较高的耐磨性能要求。


图1所示为某四柱液压机立柱零件,该立柱为一典型细长轴类零件,长径比达21以上,生产过程中一般采用单件小批生产。
立柱材料选用45#,最大轴径差40mm最高精度IT6,表面粗糙度1.6μm,形位公差0.029,表面淬火HRC 45~48,要求中间相对运动部分电镀硬铬并抛光。
该零件的加工工艺过程为:下料→粗加工→表面淬火→磨加工→电镀→车丝抛光。由于表面淬火要产生较大的变形(3~5mm),因而在粗加工时需留有较大的加工余量,原加工余量为3mm,这样导致在磨削时工作量相当大,直接影响生产周期并产生较大的费用。
工艺试验
为解决生产过程中这一问题,我们通过分析知道生产过程中的瓶颈在磨削加工,因此加工工艺主要应解决的是尽量滅小磨削加工余量。我们设计了以下工艺途径:
工艺途径一:
为减小磨削工作量,在粗加工时尽量减小磨削余量,该零件加工时可将磨削余量减小至1.8mm这样,在磨削时就可以适当增大进给量,但这一方案带来的问题是,必须严格控制热处理变形,应将其控制在1.8mm之内,这就要求在热处理过程中,严格控制淬火变形,各段之间通过机械校正,确保其变形控制在范围内。该方案虽然可减小磨削余量,降低磨削工时及费用,但同时增加了热处理校正难度。
工艺途径二:
在热处理后增加车削工序。热处理后增加车削工序,校正热处理变形,以保证较小的磨削余量。由于热处理后材料硬度已达HRC45~48,普通车削无法完成,因而选用陶瓷刀具车加工去除多余加工余量。
陶瓷刀具的主要参数为:前角为-6~-8°、后角为5~12°、主偏角为45°、刃倾角为0~10°刀尖圆弧半径通常取0.6~0.9mm。
该方案可以通过车削,极大地减轻磨削负担,虽然增加了一道车削工序,但因采用的是耐高温、红硬性好、耐用度比传统刀具高几倍甚至几十倍的陶瓷刀具,代替的是成本较高的磨削工作量,并且陶瓷刀具切削时与材料摩擦力小,切屑不易粘接在刀片上,不易产生积屑瘤,从而可以进行高速切削,因而总的工时和总成本明显降低。
工艺途径三:
由于工件表面淬火时仅对直径为Φ200 mm的中间一段进行淬火,而工件的两端直径小于200mm,因此在粗加工时,对立柱两端多留出一些加工余量,在第二次加工时以工件中间段进行零件加工找正的加工基准,对后加工的加工基准中心孔进行重新加工,这样可减小校正误差区间长度,提高生产效率。
结果与分析
通过上述三种加工工艺改进方案后,能较好地加工出合格的立柱,完全能够满足图纸的各项技术要求和精度要求。
对照三种加工方案,第一途径在热处理过程中机械校直,要有经验的配合,才能够满足加工要求,因此不可能完全达到磨削加工前的余量需求,其加工成本的减量不显著,工作效率还是不高,需要再进行工艺优化;
第二途径虽然增加了机械加工工序,但采用可以高速切削的陶瓷刀具进行车削,同时大大地减少了磨削余量,极大地加快了生产进度,缩短了整个零件的加工时间,从而降低了制造成本;
第三途径充分考虑到第二途径加工过程中的找正问题,避免了未淬火区域对变形的影响。其两端加工量只是将粗加工中工步向后移而已,并未增加工作量,相反使整个找正工作更加简单容易,也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生产中,通过调整加工工艺,采用一些先进的加工手段,不仅大大提高产品精度,而且减少了产品的加工工时,保证了产品节点计划的完成,为完成整机生产创造了有利条件。实践证明改进后的加工方法有很好效果,值得推广使用。
河南孟电集团兴迪锻压设备制造有限公司是一家专注流体压力成形技术的锻压设备制造企业。主营产品范围 内高压成型液压设备,框架式-四柱式-伺服快速液压成设备。
免责声明:本文系网络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根据您提供的版权证明材料确认版权并于接到证明的一周内予以删除或做相关处理!